[新华网]气溶胶传播“防不胜防”?南医大专家支招:“不必恐慌”

发布时间:2020-02-10浏览次数:1042

 2月8日,在上海市政府举行疫情防控的新闻发布会上,卫生防疫专家表示,目前可以确定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传播途径主要为:直接传播、气溶胶传播和接触传播。气溶胶传播是指飞沫混合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吸入后导致感染。

 气溶胶,对大众来说算是一个陌生的词。那么气溶胶是“气”还是“胶”,究竟为何物,又该怎样防范呢?

 气溶胶是什么?为什么能传播病毒呢?

 南京医科大学药学院副教授,药剂学博士辛洪亮对此解释,气溶胶就是固体或者液体分散并悬浮在气体介质中形成的胶体分散体系——举个例子,通常我们看到的雾和烟,就是典型的气溶胶。

 当气溶胶吸附大量微粒,包括细菌和病毒后,会形成生物气溶胶,并具备了“传染性”和“致敏性”。

 经患者咳嗽、打喷嚏排出的病毒液体混合物,也容易形成“生物气溶胶”,并且稳定地在空气中存在与扩散,成为新型冠状病毒的“载体帮凶”。被人呼吸到肺部后,病毒就可以在宿主体内扩增,导致感染。

 “气溶胶传播”不等于“空气中病毒弥漫”

  和我们较为熟悉的“飞沫传播”相比,“气溶胶传播”的威力要更深远。

  两者最大的区别就是传播距离不同:飞沫核在空气中扩散的距离有限,通常不超过2米。所以飞沫传播中,距离传染源2米之外是安全距离;但气溶胶由于粒子尺度小,漂浮在空气中而扩散范围更大,传播物理距离较远,就会导致“无接触传播”。

  二者在空气中存留的时间也不同,飞沫在空气中留存的时间较短,主要通过直接接触传播;但“小而轻”的气溶胶则会长时间“飘”在空气中不下沉。就像有人在楼道抽烟,人走了,烟味却挥之不去一样。

  当然,气溶胶传播并不意味着空气中病毒弥漫。感染性气溶胶多是患者在咳嗽、打喷嚏时产生,常见于医护人员为患者吸痰、插管等治疗中。一般环境不易产生,普通市民也很少会接触到感染性气溶胶。日常中只要注意飞沫和接触传播就可以。

  戴口罩 戴口罩 戴口罩!重要的事说三遍

  其实,早在过去的SARS、H5N1禽流感中,气溶胶传播就已经存在。面对新冠肺炎的气溶胶传播,辛洪亮建议大家“重视但无需恐慌”,只要选择合格的医用口罩,是可以阻断气溶胶的传播的。

  具有传染性和致病性的生物气溶胶,以大颗粒气溶胶为主,一般大于10 μm,属于粗分散体系。按照国家标准,普通外科口罩,中间的过滤层,对大于5μm的颗粒阻隔率在90%以上,可以有效隔离生物气溶胶。

  作为直接接触患者的医护人员佩带的N95口罩,更是对0.3 μm的颗粒阻隔率达到在95%以上,有效阻断气溶胶的传播。因此,从实际效果看,佩带相应的级别的口罩是可以预防气溶胶传播的。

  辛洪亮强调,市民外出时、尤其是前往密闭环境(比如电梯里面),一定要佩带合格的口罩,预防气溶胶传播这种无接触传播。咳嗽或者打喷嚏时使用纸巾,无纸巾时用手肘遮掩;居家防护中,有条件的市民可以实行分餐制,就餐时少说话,冲马桶时先把马桶盖先盖上,用消毒液对马桶下水道进行适当消杀,适当通风消毒,都可以有效应对气溶胶传播。(魏薇 索雯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