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强国]南京医科大学:把思政课开在帕米尔高原,把育人使命融入援疆实践

发布时间:2019-11-28浏览次数:1049

苏巴什村,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居民总数497户。晴空下,驻村点的五星红旗在帕米尔高原飘扬,村民家里,南京医科大学“青年找药人”实习项目的师生正与驻村医疗人员交流,他们是来自南医药学院的博士、硕士及导师。

这里是南医大组团式援疆医疗队援助的海拔最高的驻村点。三年来,南医援疆人定点克州,坚守医者初心,依托南医及其附属医院资源,交出一份让党和人民满意的答卷。如何将学科建设更主动融入援疆事业,更好地服务百姓;如何把立德树人与扶贫攻坚结合,开辟三全育人的新实践?这成为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学校党委思考的问题。

“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怎么做?怎样把科研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如何找到自身专业和国家需求的契合点?”南京医科大学党委书记王长青介绍,学校派出了药学专业的师生,去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开展调研考察,以此深入了解国情,坚定爱国追求,带着“我能为国家做什么”的问题下去,在新时代里明确自己的定位。

追寻初心:10年,5000公里,海拔4000米的思政课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的栽培引导,为此,学校和克州附院特意为同学们安排了一批“重量级”的讲师团,“白衣圣人”吴登云就是其中的一位。

研究生陆红丹在距离家乡高邮5000多公里的新疆克州乌恰县人民医院与吴登云重逢。10年前,吴登云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获卫生部“白求恩奖章”,曾到陆红丹初中母校做事迹分享。此次,新疆克州实践行,陆红丹作为优秀研究生代表,再一次与吴老相见,聆听他的教诲。

今年是吴登云驻扎在边疆的第56个年头,当大家聆听吴老割皮救人、抽血救人,开创内科、外科、腹腔科等各种手术的故事时,都为他的精神感佩不已。吴登云告诫南医学子:作为一个医务工作者,和病人打交道,必须具备两个要求:一是要全心全意关心病人,把病人当成自己的亲人;二是要有较高的医疗技术,治不好病人,同样不是一个好的医务工作者。

海拔3640米的思政小课堂,也是民族国家大义的大课堂。吴登云说:“在扬州,像我这样的医生多得很,但国家需要我,新疆需要我,少数民族同胞需要我。”还有主动要求驻扎苏巴什村2年的阿地力白克·阿满吐尔、努尔佳玛丽·沙尔巴依、驻村点第一书记吐尔干比·阿满吐尔,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在附属克州人民医院,同学们遇到了更多的援疆人。医务科科长援疆6年,医务部部长张振海援疆13年,药学部主任援疆14年,武晓春主任两次援疆,他们中还有留德归来的博士,还有很多人是‘援二代’!药剂科的一名老人在药房工作了整整55年。陆红丹和很多同学都在自己的《实习报告》中都有这样的感想:看到他们,我们不禁思考,我们应该做什么?


勇担使命:青年“找药人”助力民族药扶贫攻坚

柯尔克孜民族也有着有自己的医药传统,柯族医药的开发是克州卫健委的工作重心。柯尔克孜民族医药研究院的工作人员克服高原反应、恶劣天气,足迹从阿图什郊区荒漠遍布至5000米海拔的帕米尔高原、天山山脉,为保护开发民族医药始终坚守,“找药人”的精神让南医师生深深感动。

怎样把自身发展跟国家民族命运联系起来?这是大家带到新疆的问题。柯族医药的研发面临着资源和保护机制缺乏、疗效需要临床数据支撑、药企合作等难题。

“此行不仅要学典型,更要深入基层去调研。”临床药学的几名研究生同学走进克州医院病房,了解本土常见的皮肤性疾病与诊疗方法,针对不同患者疾病的不同时期,如何开展用药和药物辅助治疗等综合治疗进行实践。他们还前往乌恰种植基地,进行野外植物资源的考察。辛洪亮副教授从自己的专业方向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例如利用新型技术培育和种植柯医药特色草药、将经典的验方制成剂型等。

同学们也结合自己的专业研究方向,给出了调研后的思考:充分利用南医大药学科研优势,多多思考药材的培育和开发,不断探索新剂型、新技术,确定药物疗效,并尽快投入临床使用,将民族医药发扬光大,迈入现代化和国际化。

“我希望多拜访当地民间医生,了解常用于中风的柯医药。”药理学专业研究生顾媛媛提出:提取有效成分,提供脑缺血动物模型进行药效学验证,探究合适的浓度剂量。同是药理学专业的李晨认为,可以通过构建动物疾病模型、临床前安全试验为疗效提供理论依据,为后续新药开发和产业化奠定基础。陆红丹学的是药剂学专业,方向是脑卒中智能靶向递药,“如果从柯医药中能够提取出一种神经保护的物质,我也可以尽一份力。”她在《实习报告》中这样写道:道阻且长,但是我们总该充满希冀。


医疗援疆:在帕米尔高原传承南医精神

“我不止一次听援疆医疗队的陈彦副院长说:我们援疆,是为了不援疆。”黄振全同学在实习座谈会上说。

南医大援疆团队近三年的工作,“润心计划”“银发援疆”等项目在当地全面开展,南医人的“组团式”援疆理念也被整理汇编,作为援疆标准的建设经验来推广。他们把精湛的医术、先进的理念送到边疆,将赤诚的爱心奉献给了克州的群众。

在陈彦副院长的带领下,师生参观了附属克州人民医院的20层大楼,EICU、健康管理中心、中吉医疗联合体以及克州“1+4+N”医联体联盟。在EICU中心,他们看到维吾尔族、柯尔克孜族、汉族同胞齐心协力,为着患者的生命健康而共同努力;在健康管理中心,他们感受到“一带一路”的中吉医疗联合体的医疗援助辐射。这些都是南医大援疆医疗人员忘我付出换来的心血成果。

“我能明显感受到同学们从思想上接受了一次激情与奋斗的洗礼。”南医大药学院党委书记江宁玉说,学院已经与柯医药研究院合作,将研究院挂牌为南医大药学院思政教育基地和学生实践基地。“以后每学期、每年,我们都要遴选优秀同学去,让它变成一门药学援疆实践课,也让它变成一门药学思政‘必修课’。”目前,南医大已经组建了对接柯医药的药学科研团队:临床药学专家围绕柯医药开展地方医药政策研究,药物制剂专业协助当地开展柯医药递药系统及高端制剂改造,天然药物方向的专家则负责推动濒危植物药的高原人工种植栽培技术的研究,既不破坏当地自然环境,又帮助老百姓致富。

“柯族医药的发展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决定和当地携手一起把这条路走出来,育人的路也一样,我们要把这两条路结合起来。”南医大药学院院长韩峰说。


作者单位:南京医科大学

责任编辑:周广立 张添诚 唐韵